【线上展映】115部非遗影片线上观影,扫二维码观看!(第六期推文,展示15部非遗影片。)
年华易老 技·忆永存”
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
第一部:马进明—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传统技艺)
第二部:嵇锡贵—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传统技艺)
第三部:阿旺晋美—藏族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第四部:彭善尧—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统技艺)
第五部:孟玉松—汝瓷烧制技艺(传统技艺)
第六部:李济仁(已故)—中医诊法(张一帖内科疗法)(传统医药)
第七部:李成杰(已故)—中药炮制技术(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传统医药)
第八部:雷雨霖(已故)—传统中医药文化(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传统医药)
第九部:桑杰(已故)—藏医药(七十味珍珠丸赛太炮制技艺)(传统医药)
第十部:金霭英—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传统医药)
第十一部:潘老平—水书习俗(民俗)
第十二部:王治升(已故)—羌年(民俗)
第十三部:陈永清—元宵节(永昌县卍字灯俗)(民俗)
第十四部:公孙馨—抬阁(通海高台)(民俗)
第十五部:张根志—抬阁(芯子、铁枝、飘色)(浦江迎会)(民俗)
【线上展映】115部非遗影片线上观影,扫二维码观看!(第五期推文,展示20部非遗影片,将陆续推出更多!)
年华易老 技·忆永存”
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
第一部:顾永骏—扬州玉雕(传统美术)
第二部:罗启松—竹刻(黄岩翻簧竹雕)(传统美术)
第三部:喻湘涟—泥塑(惠山泥人)(传统美术)
第四部:郎志丽—面人(北京面人郎)(传统美术)
第五部:王朋草—剪纸(灵宝剪纸)(传统美术)
第六部:张秀芳—剪纸(扬州剪纸)(传统美术)
第七部:蒋雪英—苏绣(传统美术)
第八部:何福礼—竹编(东阳竹编)(传统美术)
第九部:果洛折求(已故)—碉楼营造技艺(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传统技艺)
第十部:刘泽松—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第十一部:薛生金—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传统技艺)
第十二部:季克良—茅台酒酿制技艺(传统技艺)
第十三部:王阿牛—绍兴黄酒酿制技艺(传统技艺)
第十四部:邓希平—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统技艺)
第十五部:黄云鹏—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统技艺)
第十六部:杨永良—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传统技艺)
第十七部:莫厌学—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第十八部:付占祥—桦树皮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第十九部:甘而可—漆器髹饰技艺(徽州漆器髹饰技艺)(
传统技艺 )
第二十部:林初寅—木活字印刷技术(传统技艺)
【线上展映】115部非遗影片线上观影,扫二维码观看!(第四期推文,展示20部非遗影片,将陆续推出更多!)
年华易老 技·忆永存”
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
第一部:牛玉亮—口技(传统体育游艺竞技)
第二部:吴连枝—沧州武术(孟村八极拳)(传统体育游艺竞技)
第三部:朱天才—太极拳(陈氏太级拳)(传统体育游艺竞技)
第四部:王西安—太极拳(陈氏太级拳)(传统体育游艺竞技)
第五部:吕延芝—心意六合拳(传统体育游艺竞技)
第六部:冯庆钜—杨柳青木版年画(传统美术)
第七部:郭泰运—朱仙镇木版年画(传统美术)
第八部:王习三—衡水内画(传统美术)
第九部:汪秀霞—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统美术)
第十部:杨栖鹤(已故)—泥塑(杨氏家庭泥塑)(传统美术)
第十一部:贡保才旦(已故)—石雕(泽库和日寺石刻)(传统美术)
第十二部:林邦栋(已故)—剪纸(乐清细纹刻纸)(传统美术)
第十三部:倪东方—青田石雕(传统美术)
第十四部:徐竹初—漳州木偶头雕刻(传统美术)
第十五部:西合道—热贡艺术(传统美术)
第十六部:希热布—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传统美术)
第十七部:赵志国—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统美术)
第十八部:陈永才—剪纸(广东剪纸)(传统美术)
第十九部:张冬阁—剪纸(丰宁满族剪纸)(传统美术)
第二十部:张爱廷—青田石雕(传统美术)
【线上展映】115部非遗影片线上观影,扫二维码观看!(第三期推文,展示20部非遗影片,将陆续推出更多!)
“年华易老 技·忆永存”
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
第一部:刘景春—皮影戏(凌源皮影戏)(传统戏剧)
第二部:林媚媚—昆曲(传统戏剧)
第三部:石小梅—昆曲(传统戏剧)
第四部:姚璇秋—潮剧(传统戏剧)
第五部:魏守献—大平调(传统戏剧)
第六部:谷化民—徽剧(传统戏剧)
第七部:孙世安—荆州花鼓戏(传统戏剧)
第八部:詹学彦—安顺地戏(传统戏剧)
第九部:秦礼刚—皮影戏(云梦皮影戏)(传统戏剧)
第十部:范正安—皮影戏(泰山皮影戏)(传统戏剧)
第十一部:范应龙—宛梆(传统信息)
第十二部:姚恭林—扬剧(传统戏剧)
第十三部:张光明—楚剧(传统戏剧)
第十四部:宋国超—皮影戏(复州皮影戏)(传统戏剧)
第十五部:徐忠德(已故)—汉川善书(曲艺)
第十六部:陈志雄—温州鼓词(曲艺)
第十七部:梁秀江—布依族八音坐唱(曲艺)
第十八部:方克多—温州鼓词(曲艺)
第十九部:雷恩久—三弦书(南阳三弦书)(曲艺)
第二十部:沈少三—撂石锁(传统体育游艺竞技)
【线上展映】115部非遗影片线上观影,扫二维码观看!(第二期推文,展示20部非遗影片,将陆续推出更多!)
“年华易老 技·忆永存”
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
第一部:玉素因·亚亚——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刀郎木卡姆)(传统音乐)
第二部:秦梦雨——秧歌(昌黎地秧歌)(传统舞蹈)
第三部:武新全—井陉拉花(传统舞蹈)
第四部:邓虹—花鼓灯(凤台花鼓灯)(传统舞蹈)
第五部:王景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传统舞蹈)
第六部:库尔班·托合塔西—塔吉克族鹰舞(传统舞蹈)
第七部:文琰森—狮舞(松岗七星狮舞)(传统舞蹈)
第八部:旺腊—傣族孔雀舞(传统舞蹈)
第九部:代三海—鼓舞(武山旋鼓舞)(传统舞蹈)
第十部:陈德福—鼓舞(大奏鼓)(传统舞蹈)
第十一部:毋启富—灯舞(苏家作龙凤灯舞)(传统舞蹈)
第十二部:盘振松—瑶族长鼓舞(黄泥鼓舞)(传统舞蹈)
第十三部:纪招治—歌仔戏(传统戏剧)
第十四部:刘永安—木偶戏(邵阳布袋戏)(传统戏剧)
第十五部:郑兰香—婺剧(传统戏剧)
第十六部:曾金贵—湘剧(传统戏剧)
第十七部:王秀玲—曲剧(传统戏剧)
第十八部:文道华—彝族撮泰吉(传统戏剧)
第十九部:张月福—傩戏(德江傩堂戏)(传统戏剧)
第二十部:刘永周—皮影戏(腾冲皮影戏)(传统戏剧)
【线上展映】115部非遗影片线上观影,扫二维码观看!(第一期推文,展示15部非遗影片,将陆续推出更多!)
“年华易老 技·忆永存”
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
1、刘则亭—古渔雁民间故事(民间文学)
2、朱小和——四季生产调(民间文学)
3、乔玉安(已故)—河西宝卷(民间文学)
4、彭继龙—土家族梯玛歌(民间文学)
5、陈兴华—亚鲁王(民间文学)
6、巴德玛—蒙古族长调民歌(传统音乐)
7、潘萨银花—侗族大歌(传统音乐)
8、吴家兴(已故)—侗族琵琶歌(传统音乐)
9、秦德祥(已故)—吟诵调(常州吟诵)(传统音乐)
10、王如海—冀中笙管乐(子位吹歌)(传统音乐)
11、松纯(已故)—佛教音乐(天宁寺梵呗唱诵)(传统音乐)
12、马金山(已故)—花儿(松鸣岩花儿会)(传统音乐)
13、蒲章俊—聊斋俚曲(传统音乐)
14、后宝云—彝族海菜腔(传统音乐)
15、卢补良—唢呐艺术(晋北鼓吹)(传统音乐)
16、宋光生—板头曲(传统音乐)
17、苏统谋—南音
18、华尔贡—藏族民歌(甘南藏族民歌)(传统音乐)
19、玉苏甫江·亚库甫(已故)—维吾尔族鼓吹乐(传统音乐)
20、齐·宝力高—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传统音乐)
【丽图艺苑】第25期:非遗纪录片展映——湘剧、撂石锁、口技及木版年画
第一部:湘剧 传统戏剧——曾金贵
曾金贵,1938年出生,男,汉族,湖南桃江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湘剧代表性传承人。湘剧在明初至嘉靖年间,由传入湖南的昆腔和弋阳腔与当地方言及民间音乐结合而成,兼含高腔、弹腔、昆腔、低牌子四大声腔,程式严谨,表演、服饰、脸谱等都具有独特的湖湘地方风格。湘剧传统剧目丰富,代表剧目包括《封神榜》《拜月记》《金印记》《投笔记》《白兔记》等,高腔的“四大连台”和“六大记”是其中演出时间最早、保留时间最长的代表性作品。曾金贵是国家一级演员,1952年正式学戏,师承朱庆红、杨绍奎、谈丙奎、贺华元、廖升煮等老师专攻花脸,掌握近百出湘剧传统剧目。20世纪90年代,他在《铸剑志》中扮演荣柏,获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员奖,在《布衣毛润之》中成功塑造的军阀赵恒惕为该剧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做出贡献。
第二部:撂石锁 传统体育游艺竞技——沈少三
沈少三,1929年出生,男,回族,北京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撂石锁代表性传承人。撂石锁,是武术功法运动的一种,也称为“石锁功”。据传,撂石锁产生于唐宋时期,元代以来为开封回族子弟所喜爱,他们习武必练石锁功。操练石锁花样变化无穷,大类可分为翻花、接花、组合套花。可双人组合演练,还可按照统一套路进行集体演练。沈少三1936年开始跟随其祖父沈芳、父亲沈友三学习撂石锁,他不仅掌握了撂石锁翻花、拳、肘、三手指接法等方面的技艺,而且还在传统的单个动作练法上创编了成套的连贯动作。1953年,沈少三参加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同年11月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表演。他利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进行传授,学员达数百人。
第三部:口技 传统体育游艺竞技——牛玉亮
牛玉亮,1938年出生,男,汉族,北京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口技代表性传承人。口技属乔装类杂技项目,主要运用人体的口、齿、唇、舌、喉等部位,用复杂的发声方法,模仿风雨雷电、动物鸣叫、乐器等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该项目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人们为了狩猎而进行的声音模仿。旧时口技在屏障后表演,称“隔壁戏”,清末由幕后走向舞台。牛玉亮自幼酷爱口技艺术,1956年拜上海杂技团口技表演艺术家周志成先生为师,并深得师叔孙泰的培养。1960年进入北京杂技团,后进入中国杂技团,担任口技演员,直至退休。从艺以来,牛玉亮先后到50多个国家演出100余次,撰写出版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本口技专著《中国口技》。
第四部:杨柳青木版年画 传统美术——冯庆钜
冯庆钜,1944年出生,男,汉族,天津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杨柳青木版年画诞生于明代末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艺术风格上继承了北宋以来中国工笔绘画的传统,具有浓郁的“院体”风格,世称“北宗画传杨柳青”。杨柳青木版年画以木版套印和人工彩绘相结合,形成了“勾、刻、印、绘、裱”五道严格完整的制作工序。1960年初,年仅16岁的冯庆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荣宝斋,天津荣宝斋与天津德裕公画庄、杨柳青年画工场合并为天津杨柳青画社后,师从张兴泽和潘忠义。冯庆钜在天津杨柳青画社从事彩绘绘制、创作、授艺至今,为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丽图艺苑】第24期:非遗影片展映——花鼓戏、满族剪纸、昆曲及面人美术
第一部:荆州花鼓戏 传统戏剧——孙世安
孙世安,1947年出生,女,汉族,湖北潜江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荆州花鼓戏代表性传承人。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称花鼓子、天沔花鼓戏。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出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荆州花鼓戏传统的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唱腔高亢朴实,曲调音域宽阔,男女唱腔都以本音结合假嗓演唱,“唱、帮、打”三者紧密配合。孙世安是国家一级演员,是荆州花鼓戏“汪春保门头”第十四代传人,曾先后得到京剧、汉剧、楚剧等多个剧种众多专家指教。孙世安在承师前辈艺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独树一帜的花鼓戏旦行唱腔的风格流派,是荆州花鼓戏的老旦“王牌”。
第二部: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统美术——汪秀霞
汪秀霞,1947年出生,女,满族,辽宁锦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图案内容充满了萨满文化的自然神、始祖神、生殖神等神灵崇拜色彩。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突破了对称的剪纸手法,造型以博大恢弘的气度和朴拙古茂的神韵取胜,表现了独特的地域、民族审美取向。汪秀霞出生在一个满族文化积淀深厚的村庄,从4岁起就跟随母亲学习剪纸,也经常听村民讲满族民间神祇崇拜的故事,深受满族自然神祖先崇拜习俗的熏陶。汪秀霞剪纸的最大特色是表现满族原始信仰,其代表作品有《柳树妈妈》《九乳妈妈》《山神》《生命树》等。
第三部:昆曲 传统戏剧——林媚媚
林媚媚,1941年出生,女,汉族,浙江温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是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声腔剧种。明代初年在昆山地区形成了“昆山腔”,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形成委婉细腻、流丽悠长的“水磨调”风格,昆曲至此基本成型。林媚媚中学毕业后考入戏曲班,毕业后分配到永嘉昆剧团为小生演员,师承杨永棠、杨银友两位著名永昆艺术家。在59岁时出演南戏古典剧目《张协状元》中的张协,该剧获得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剧目最高奖展演奖,林媚媚出演的花甲小生也成为了昆曲界的一段佳话。
第四部:面人(北京面人郎) 传统美术——郎志丽
郎志丽,1942年出生,女,满族,北京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面人(北京面人郎)代表性传承人。面人也称“面塑”“江米人”,是以食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的一种传统塑作艺术。北京面人郎作品生动展现了老北京民俗和各行各业的情形,在北京面塑艺术中独树一帜。郎志丽为北京面人郎创始人郎绍安之女,1957年开始随父学习面塑。从艺60多年来,她继承父亲的技艺特点并加以创新,在微型面塑方面颇有建树,进一步发展了北京面人郎的面塑艺术。代表作品有《七仙女》《百子图》《八仙过海》《十二花神》《水浒一百单八将》等。
【丽图艺苑】第23期:非遗影片展映——彝族戏剧、木活字印刷、温州鼓词及广东剪纸
第一部:彝族撮泰吉 传统戏剧——文道华
文道华,1944年出生,男,彝族,贵州威宁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撮泰吉代表性传承人。撮泰吉是仅存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嘎寨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意思为“变人戏”。撮泰吉表演主要分为祭祀、耕作、喜庆、扫寨四个部分,其中耕作是全戏的核心,主要反映彝族迁徙、农耕、繁衍的历史。正月十五的扫寨即“扫火星”活动将整个撮泰吉演出推向高潮。文道华是毕摩,他主持表演的撮泰吉曾于2002年获毕节地区首届民族文化博览会一等奖,并多次参加“中国贵州彝族年会暨彝族文化节”(六盘水)、“国际杜鹃花节”(大方县)、贵州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汇报演出等活动。
第二部:木活字印刷技术 传统技艺——林初寅
林初寅,1934年出生,男,汉族,浙江瑞安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活字印刷技术代表性传承人。林初寅的祖母来自以木活字印刷技术闻名的瑞安东源村,并把这项技术带到了林家所在的曹村。东源木活字印刷技术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术,堪称世界印刷术的“活化石”。而这一技艺也孕育了一个特殊群体——东源谱师,他们走南闯北,编印宗谱。东源木活字印刷技术的生产流程包括二十道工序,完整再现了古代活字印刷的作业场景,是木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的最好实证。林初寅成长于耕读世家,早年继承祖父、父亲修谱的宗族业务,最终成为木活字印刷技术的一代翘楚。
第三部:温州鼓词 曲艺——方克多
方克多,1942年出生,男,汉族,浙江平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俗称“唱词”,因旧时表演艺人多为盲人,故又称为“瞽词”或“盲词”。它用温州方言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清代中期已见流传。方克多1955年跟随民间艺人苏方足学习温州鼓词,1960年应征入伍,1964年退役回乡组织平阳曲艺团,1980年调入平阳县文化馆分管曲艺工作直至退休。方克多曾获1982年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一等奖等荣誉,创立温州鼓词“方派艺术”,是温州鼓词“四大名师”之一。
第四部:剪纸(广东剪纸) 传统美术——陈永才
陈永才,1943年出生,男,汉族,广东南海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广东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广东剪纸主要由流传于佛山地区的佛山剪纸、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潮阳剪纸和流传于潮州地区的潮州剪纸构成。佛山剪纸源自中原,随着佛山当地民俗风情及手工业、商业而发展起来,分为纯色剪纸、衬料剪纸、写料剪纸、铜凿剪纸四大类。陈永才青年时进入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学习剪纸,师从剪纸艺人梁朗生,全面掌握佛山剪纸制作的各个环节,他的剪纸作品线条纤细流畅、玲珑剔透、题材广泛、形式新颖,以多变的表现手法令剪纸作品富有生命力,代表作品有《三八潜水队》《百花齐放》《鹤日图》《果实累累》《万象春》等。
【丽图艺苑】第22期:非遗影片展映——孔雀舞、唐卡、中医药养生及竹刻美术
第一部:傣族孔雀舞 传统舞蹈——旺腊
旺腊,1946年出生,男,傣族,云南瑞丽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傣族孔雀舞代表性传承人。傣族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最具代表性。瑞丽傣族孔雀舞以单人舞为主,也有双人孔雀舞,舞者以男性居多。旺腊1957年开始学跳孔雀舞,曾师从帅喊很、莫恩帅、莫喊帅、瑞板、毛相等人,他吸收了各位老师跳孔雀舞的精髓,并将它们融会贯通,因此他的舞蹈风格别有一番风味,特别是他的眼神、抖肩等动作能惟妙惟肖地模拟孔雀的形象。
第二部: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 传统美术——希热布
希热布,1961年出生,男,藏族,青海果洛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代表性传承人。唐卡是一种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被誉为藏族的“百科全书”。甘南藏族唐卡的历史可追溯到吐蕃王朝早期,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修建布达拉宫等大型宫殿,促进了藏族绘画艺术的发展。甘南藏族唐卡画幅大小不一,绘画颜料多为矿物质和金银等。希热布从小痴迷于绘画,青年时在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拉卜楞寺学习绘画,而后又跟随西藏唐卡大师安多强巴学习唐卡画法,熟练掌握了唐卡绘画曼唐、钦则、噶玛噶赤三大流派的绘画技艺。
第三部:传统中医药文化(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 传统医药——雷雨霖(已故)
雷雨霖,1926年出生,男,汉族,河北三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中医药文化(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逝世。鹤年堂创建于明嘉靖年间,是北京医药行业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鹤年堂数百年来一直坚持“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的理念,形成了以“调元气,养太和”为内涵的中医药养生文化。鹤年堂特别重视膏方的使用,其老配本中载有膏方上百种,主要用于滋补、预防、调理以及慢性病的治疗。雷雨霖14岁入鹤年堂做学徒,先后在刀房、斗房、丸药房学习中药丸散膏丹的制作技艺,并在前柜抓药,熟知鹤年堂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精髓,完整掌握鹤年堂的制药工艺及行规习俗。他是鹤年堂最后一任“丸药头”。
第四部:竹刻(黄岩翻簧竹刻) 传统美术——罗启松
罗启松,1935年出生,男,汉族,浙江台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竹刻(黄岩翻簧竹雕)代表性传承人。翻簧竹雕因在毛竹内壁的簧面上雕刻而得名,是浙江省黄岩地区民间传统的工艺品种,它始创于清代同治九年 (1870),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翻簧竹雕的主要装饰手法是浅浮雕和线雕,线条粗中有细、疏密结合,能在厚度不到半毫米的簧面上表现出画面的不同层次,精致异常。罗启松从小酷爱绘画,师承陈方俊,有扎实的国画基础,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均擅雕刻,尤以山水见长。其翻簧竹雕作品曾赴多国展览,并入选新中国国礼艺术家精品展、中国工艺美术双年展等国内各类大展。
地址:
丽江市古城区中济路100号
电话:
0888-5153611(总服务台)
0888-5170611(办公室)
EMAIL:
ljsts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