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年6月10日 发布人:丽江市图书馆办公室
【丽图艺苑预告】第16期及第17期预告!非遗影片展映!
“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影片展映
【丽图艺苑】第16期:非遗纪录片展映——木偶戏(邵阳布袋戏)传统戏剧
【丽图艺苑】第17期:非遗纪录片展映——南音、民间故事、生产调、佛教音乐及木版年画
放映地点:丽江市图书馆三楼报告厅
时间:2022年6月11日(周六)12:50-13:53
2022年6月12日(周日)12:50-16:20
人数限制:50人。报告厅内设有50个座位,座位坐满后不再允许读者进入。观影中,请全程佩戴口罩,隔空入座。可选择在自己喜爱的纪录片放映时段入场观看。每场纪录片与下一场纪录片的放映时间间隔为10分钟。
为庆祝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业务指导下,国家图书馆联合全国182家各级各类图书馆举办“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系列活动及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活动,带动社会各界更加深入了解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今年展映的115部纪录片(丽江市图书馆报名线下展映其中40部,所有115部影片都可通过丽江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及官网线上观影)均为2015年以来,由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验收完成的8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项目优秀成果,涉及题材和主体对象丰富多样、拍摄创意和技术手段新颖特别,其中20部为首次发布。在验收过程中,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作品除具有较高的文献及研究价值外,也兼具艺术价值与传播价值。
展映以“故事故人”“乐舞多情”“匠心致美”“天人和合”四大单元15个主题,通过传承人项目实践、传承教学和口述历史等内容立体展示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人生经历与技艺水平,呈现了非遗之美和非遗保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国家图书馆充分发挥业界引领作用,首次以业界联动形式举办非遗主题活动,邀请全国182家各级各类图书馆联合主办本次展览展映。活动期间,106家图书馆同步举办线下展览,72家图书馆将组织开展线下放映,旨在通过本次活动,鼓励公众走进身边的图书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略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丽图艺苑】第16期:
非遗纪录片展映——木偶戏(邵阳布袋戏)传统戏剧
主题:木偶戏(邵阳布袋戏)
类型:传统戏剧
放映时间:2022年6月11日(周六)12:45—13:50
放映地点:丽江市图书馆三楼报告厅
传承人:刘永安
传承人简介
刘永安,1946年出生,男,汉族,湖南邵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偶戏(邵阳布袋戏)代表性传承人。
邵阳布袋木偶戏,当地俗称“被窝戏”,又名“扁担戏”,是邵阳县塘渡口、九公桥一带最具民间娱乐文化代表性的项目之一。邵阳布袋戏至今仍原汁原味地传承了几百年前的表演方式和表演技巧,一个艺人一副戏担,是名副其实的“一个人的剧团”。
在“戏窝子”长大的刘永安是刘氏家族的第十八代传人,1977年正式开始学习邵阳布袋戏。1978年从叔父手里接过戏担,开始了走南闯北的江湖生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布袋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老艺人转行或隐退,刘永安却选择了坚守,至今依旧从事邵阳布袋戏的演出、教学工作。
【丽图艺苑】第17期 :
本期共放映5部影片
放映地点:丽江市图书馆三楼报告厅
放映时间:2022年6月12日(周日)12:50—16:20
一、主题: 南音
类型:传统音乐
放映时间:2022年6月12日(周日)12:50—13:25
传承人:苏统谋
二、主题:古渔雁民间故事
类型:民间文学
放映时间:2022年6月12日(周日)13:30—14:05
传承人:刘则亭
三、主题:四季生产调
类型:民间文学
放映时间:2022年6月12日(周日)14:10—14:45
传承人:朱小和
四、主题:佛教音乐(天宁寺梵呗唱诵)
类型:传统音乐
放映时间:2022年6月12日(周日)14:50—15:40
传承人:松纯(已故)
五、主题:朱仙镇
类型:木版年画
放映时间:2022年6月12日(周日)15:50—15:20
传承人:郭泰运
传承人简介
苏统谋,1939年出生,男,汉族,福建晋江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音代表性传承人。
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苏统谋自幼随父亲苏宗家学习南音。他尤其擅长洞箫演奏及唱腔艺术,多次率团出访演出。他发起了每三年举办一次的南音大赛,聚集南音人才,促进技艺交流,至今已坚持了20多年,为南音艺术的传承和壮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刘则亭,1944年出生,男,汉族,辽宁盘锦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渔雁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
“古渔雁”民间故事是对“古渔雁”群落生产生活、习俗传统、文化信仰等的全方位反映,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刘则亭是“古渔雁”后代,从小就在祖父、外祖父、父亲、母亲及老一代打渔人那里听取了大量关于“古渔雁”的民间传说故事,并从1970年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收集、整理与记录,先后出版了《渔家的传说》等书籍。
他至今已能讲述1200多则“古渔雁”民间故事,语言生动质朴,并穿插一些渔歌、号子,以增强故事的表现力。他还注重收集船锚、海碗等实物,使“古渔雁”民间故事有可依托的物质载体,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辽河口“古渔雁”文化遗产博物馆。
朱小和,1940年出生,男,哈尼族,云南元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季生产调代表性传承人。
四季生产调是著名的梯田农耕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哈尼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将这些经验总结提炼为通俗易懂的歌谣,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在火塘边、酒桌上,或在田边地脚一代代传承,使哈尼农耕生产生活一直延续千百年,成为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
朱小和生长在哈尼莫批(哈尼族祭司)世家,从记事起就跟随祖父出入演唱场所,并很快精熟了哈尼族主要的古典诗歌。他的演唱吐字清晰、唱腔圆润,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成为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公认的祭司。
松纯,1927年出生,男,汉族,江苏兴化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佛教音乐(天宁寺梵呗唱诵)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逝世。
佛教音乐是佛教寺院在各种法事活动和节日庆典中使用的音乐。梵呗是佛教活动中以短偈形式赞颂佛与菩萨的一种唱诵式声乐。南北朝以来,梵呗的音乐风格形成南北两大派类型,常州天宁寺梵呗是禅宗南派梵呗的代表。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是佛教文化和吴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完好地保留着1500余年前齐梁时代的雅乐传统和江南音乐风格。
松纯长老曾任天宁禅寺方丈、常州市佛教协会会长,他心系梵呗,全力培育僧才,推动了梵呗的传承与推广。
郭泰运,1926年出生,男,汉族,河南开封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朱仙镇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
朱仙镇木版年画源于北宋都城东京(开封)所开创兴起的木版门神画,盛于明代中期至清乾嘉年间,主要分布于开封城南的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工艺复杂,基本内容包括雕刻工艺、水印工艺及画样题材等。
郭泰运13岁入开封城最著名的门神(年画)作坊之一“云记老店”做学徒,四年后出师开店。1983年,他担任开封市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古版研究室主任,与其他专业人员一起,对不同时期、不同店号的雕版和资料进行修补、复制和整理。
2004年,他受聘于开封市博物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把近70年的经验和手艺倾囊传授给美术专业毕业的大学生。
纪录片展映排期表
展映将持续至7月10日
每周六和周日都可到图书馆三楼报告厅观影
地址:
丽江市古城区中济路100号
电话:
0888-5153611(总服务台)
0888-5170611(办公室)
EMAIL:
ljsts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