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图艺苑预告】第18期及第19期预告!非遗影片展映!



【丽图艺苑预告】第18期及第19期预告!非遗影片展映!

发布时间:2022年6月17日  发布人:丽江市图书馆办公室 

【丽图艺苑预告】第18期及第19期预告!非遗影片展映!

“年华易老  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

【丽图艺苑】第18期

非遗纪录片展映——狮舞、花儿会、花鼓灯及太极拳

放映时间:2022年6月18日(周六)12:50-15:20

放映地点:丽江市图书馆三楼报告厅

人数限制:50人。报告厅内设有50个座位,座位坐满后不再允许读者进入。观影中,请全程佩戴口罩,隔空入座。可选择在自己喜爱的纪录片放映时段入场观看。每场纪录片与下一场纪录片的放映时间间隔为10分钟。

第一部:12:50-13:23

狮舞(广东松岗七星狮舞)传统舞蹈——文琰森

第二部:13:30-14:01

花儿(松鸣岩花儿会)传统音乐——马金山

第三部:14:10-14:41

花鼓灯(凤台花鼓灯)传统舞蹈——邓虹

第四部:14:50-15:20

太极拳(陈氏太极拳)传统体育游艺竞技——王西安

传承人简介

文琰森,1941年出生,男,广东深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狮舞(松岗七星狮舞)代表性传承人。松岗七星狮舞是分布于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及相邻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起源自清末民初当地民众在文氏宗祠前为纪念南宋著名爱国将领文天祥而举行的狮舞表演,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与其他狮舞表演的主要区别在于伴奏的锣鼓乐节奏为“七拍半”,且有逗蛇、蜈蚣阵、螃蟹阵、鲤鱼青、砂煲阵、椰子青等技艺玩法。七星狮以狮头颜色区分为文狮和武狮,同时也代表着三国时期不同人物。文琰森,艺名文琰,9岁拜“七星狮”传人焦贤为师,学习七星狮舞。1968年赴香港工作,其间带徒教授狮舞。他成立的“山门文琰醒狮训练社”成为深圳及香港有名的狮舞门派。2006年以来,在松岗不断招收新学员传授七星狮艺,积极参加各项醒狮活动和表演。

马金山,1946年出生,男,东乡族,甘肃和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花儿(松鸣岩花儿会)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逝世。花儿是广泛流传于甘、青、宁及新疆四省区的回、汉、土、东乡、保安、撒拉、藏、裕固等8个民族中,一律使用当地汉语方言,只能在村寨以外歌唱的山歌品种,通称“野曲”,又称“少年”。其传唱分日常生产生活与“花儿会”两种主要场合。松鸣岩位于临夏州和政县城南,是甘肃省著名的三大花儿会场之一。松鸣岩花儿会于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九举行。马金山曾师承“花儿王”王绍明学习花儿演唱,被授予“太子山脚下的金唢呐”和“东乡族的二胡王”称号,曾获得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邓虹,1943年出生,女,汉族,安徽怀远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花鼓灯(凤台花鼓灯)代表性传承人。花鼓灯是汉民族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凤台花鼓灯流行于淮河流域,主要分布在凤台及周边地区,主要由舞蹈、灯歌、锣鼓演奏和后场小戏组成。邓虹师承于著名花鼓灯老艺人陈敬芝(艺名:一条线),其表演技艺还深受李兆业(艺名:小猫春)的影响。邓虹表演的“兰花”与舞伴张士根表演的“鼓架子”合作共舞50年,二人合作编导表演的《小花场》在1986年全国民间舞蹈比赛中荣获创作、表演三等奖、安徽省二等奖,独舞《人欢鱼跃》获表演三等奖,《代代花》获安徽省第二届花鼓灯会表演一等奖。

王西安,1944年出生,男,汉族,河南温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太极拳(陈氏太级拳)代表性传承人。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是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的独特运动方式,其中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数百年来已衍生出广播海内外的陈、杨、武、吴、孙、和等诸多流派。陈氏太极拳出现于明末清初,系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经过潜心研究创编而成的。王西安是陈氏太极拳第十九代传人,国家高级武术教练,一级裁判员,陈家沟武术院院长。1983年开始出国传拳,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出版《陈氏太极拳老架》《陈氏太极拳推手技法》等多部专著和音像制品,其著作被译成法、英等国文字,曾获得“国际太极拳大师”荣誉称号。

【丽图艺苑】第19期

非遗纪录片展映——六合拳、马头琴、秧歌、萧笛制作及水书习俗

放映时间:2022年6月19日(周日)12:50-16:20

放映地点:丽江市图书馆三楼报告厅      

人数限制:50人。报告厅内设有50个座位,座位坐满后不再允许读者进入。观影中,请全程佩戴口罩,隔空入座。可选择在自己喜爱的纪录片放映时段入场观看。每场纪录片与下一场纪录片的放映时间间隔为10分钟。

第一部:12:50-13:20

心意六合拳 传统体育游艺竞技——吕延芝

第二部:13:30-14:30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传统音乐——齐·宝力高

第三部:14:40-15:03

秧歌(昌黎地秧歌) 传统舞蹈——秦梦雨

第四部:15:10-15:41

玉屏萧笛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刘泽松

第五部:15:50-16:20

水书习俗 民俗——潘老平

传承人简介

吕延芝,1943年出生,女,回族,河南舞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心意六合拳代表性传承人。心意六合拳流布于河南省漯河、周口市等地,是我国传统的内家拳之一。自明末清初以来,此拳在漯河、周口一带世代相传。心意六合拳的动作快而刚猛,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技击性强,练法有定式和动式两种,其内容主要有心意把、十大形、四把捶、六合刀、六合枪等。心意六合拳的特点是动作简单,内涵丰富,集养生健身、技击为一体,儿童、成年人、老年人均可习练受益。吕延芝出生于心意拳世家,祖、父、叔、兄皆精于心意拳。她曾担任河南省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高级教练,后创办心意拳文武学校,培养多名武术人才,其学员在多个武术比赛中成绩优异。

齐·宝力高,1944年出生,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代表性传承人。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它的造型、制作材料,还是它的音质音色、音乐表现风格和演奏方法,均体现着蒙古族的性格内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历史形态,表达着蒙古族对自然宇宙哲学性的思考和体悟。齐·宝力高是杰出的演奏家和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员。他师承著名马头琴演奏家桑都仍先生,1958年开始任马头琴演奏员,吸收各派别的特点,同时学习作曲。他先后两次对马头琴的制作材料进行改革,并且统一了马头琴的演奏法,大大提高并且丰富了马头琴的艺术表现力。

秦梦雨,1938年出生,男,汉族,河北昌黎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秧歌(昌黎地秧歌)代表性传承人。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大民间舞种之一,产生于元代,流传至今。昌黎地秧歌极具农耕生活情趣与舞蹈风格的鲜明个性,分为排街秧歌和场子秧歌。秦梦雨自幼跟随太爷秦来扭秧歌,12岁正式开始学习丑角,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和流派,亮相幽默、诙谐、自然,毬帽、手帕、扇子三种道具运用自如。1994年,他随昌黎地秧歌表演团参加沈阳国际秧歌节,获得最高奖“金玫瑰奖”。同年,他和昌黎秧歌队参加全国中老年健身舞蹈比赛,获得最高奖“兰花奖”。

刘泽松,1946年出生,男,汉族,贵州玉屏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玉屏箫笛用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出产的竹子制成,并因此而得名。玉屏箫笛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竹管乐器,以音色清越优美、雕刻精致而著称,它是玉屏当地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刘泽松10岁随父亲刘文忠学习吹奏箫笛,15岁开始从事箫笛制作至今,曾担任玉屏箫笛厂技术组长。1984年,他恢复了其祖父刘昆山创办的百年老字号“刘昆山箫笛”。刘泽松从事箫笛制作几十年,为玉屏箫笛的制作生产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继承和发扬“龙凤扁箫”的制作和雕刻技艺,把龙凤扁箫上的微雕、浮雕图案做得精细动人,使其成为“刘昆山箫笛”的代表作品之一。

潘老平,1936年出生,男,水族,贵州荔波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水书习俗代表性传承人。水书是水族古老文字、水族书籍的通称,记载了水族的天文历法、宗教、伦理、哲学等文化信息,涉及到水族人生产生活、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被誉为水族的百科全书。水书习俗,包含水书文字与水书师应用水书的民俗活动两个部分。在水书习俗文化中,水书用文字记录在纸上的内容只占30%左右。只有水书师将水书的手抄本和先辈口传心授印在脑海里的大量要义、仪式、祝词等结合起来,才能将水书的功用发挥出来。潘老平1959年开始学习水书,为荔波拉易村潘氏家族第五代水书传承人,是荔波县佳荣镇、三都县九阡镇、榕江县新华水族乡一带有名的水书师。



Copyright © 2010-2025 丽江市图书馆版权所有,滇ICP备14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70202001187号

联系我们

地址:

丽江市古城区中济路100号

电话:

0888-5153611(总服务台)

0888-5170611(办公室)

EMAIL:

ljsts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