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图艺苑】第24期:非遗影片展映——花鼓戏、满族剪纸、昆曲及面人美术



【丽图艺苑】第24期:非遗影片展映——花鼓戏、满族剪纸、昆曲及面人美术

发布时间:2022年7月8日  发布人:丽江市图书馆办公室 

【丽图艺苑】第24期:非遗影片展映——花鼓戏、满族剪纸、昆曲及面人美术

第一部:荆州花鼓戏 传统戏剧——孙世安

孙世安,1947年出生,女,汉族,湖北潜江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荆州花鼓戏代表性传承人。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称花鼓子、天沔花鼓戏。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出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荆州花鼓戏传统的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唱腔高亢朴实,曲调音域宽阔,男女唱腔都以本音结合假嗓演唱,“唱、帮、打”三者紧密配合。孙世安是国家一级演员,是荆州花鼓戏“汪春保门头”第十四代传人,曾先后得到京剧、汉剧、楚剧等多个剧种众多专家指教。孙世安在承师前辈艺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独树一帜的花鼓戏旦行唱腔的风格流派,是荆州花鼓戏的老旦“王牌”。

扫二维码可观影

第二部: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统美术——汪秀霞

汪秀霞,1947年出生,女,满族,辽宁锦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图案内容充满了萨满文化的自然神、始祖神、生殖神等神灵崇拜色彩。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突破了对称的剪纸手法,造型以博大恢弘的气度和朴拙古茂的神韵取胜,表现了独特的地域、民族审美取向。汪秀霞出生在一个满族文化积淀深厚的村庄,从4岁起就跟随母亲学习剪纸,也经常听村民讲满族民间神祇崇拜的故事,深受满族自然神祖先崇拜习俗的熏陶。汪秀霞剪纸的最大特色是表现满族原始信仰,其代表作品有《柳树妈妈》《九乳妈妈》《山神》《生命树》等。

扫二维码可观影

第三部:昆曲 传统戏剧——林媚媚

林媚媚,1941年出生,女,汉族,浙江温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是元末明初南戏发展到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的一个新的声腔剧种。明代初年在昆山地区形成了“昆山腔”,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形成委婉细腻、流丽悠长的“水磨调”风格,昆曲至此基本成型。林媚媚中学毕业后考入戏曲班,毕业后分配到永嘉昆剧团为小生演员,师承杨永棠、杨银友两位著名永昆艺术家。在59岁时出演南戏古典剧目《张协状元》中的张协,该剧获得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剧目最高奖展演奖,林媚媚出演的花甲小生也成为了昆曲界的一段佳话。

扫二维码可观影

第四部:面人(北京面人郎) 传统美术——郎志丽

郎志丽,1942年出生,女,满族,北京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面人(北京面人郎)代表性传承人。面人也称“面塑”“江米人”,是以食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的一种传统塑作艺术。北京面人郎作品生动展现了老北京民俗和各行各业的情形,在北京面塑艺术中独树一帜。郎志丽为北京面人郎创始人郎绍安之女,1957年开始随父学习面塑。从艺60多年来,她继承父亲的技艺特点并加以创新,在微型面塑方面颇有建树,进一步发展了北京面人郎的面塑艺术。代表作品有《七仙女》《百子图》《八仙过海》《十二花神》《水浒一百单八将》等。

扫二维码可观影


Copyright © 2010-2024 丽江市图书馆版权所有,滇ICP备14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70202001187号

联系我们

地址:

丽江市古城区中济路100号

电话:

0888-5153611(总服务台)

0888-5170611(办公室)

EMAIL:

ljstsg@163.com